登玉靈山小記
□ 衛(wèi)彥琴
冬日的肅殺有時候比夏日的蔥蘢更讓人神往,歷經(jīng)凜冽寒風和冰雪封凍的歷練,這些緊貼地面的枯草,就像長壽老人頭頂?shù)陌l(fā)絲,每一根都長著故事,正是這諸多故事充滿神秘的誘惑,像極了我今天要攀登的玉靈山。
據(jù)《離石縣志》記載:玉靈山位于王家溝東北11公里處,海拔1760米,北達方山縣境,有部分梳林密灌植被。以前聽高老師說,后趙皇帝石勒的墓地就在這玉靈山頂,當時就激起了我探尋的欲望,今天終于有機會走近這座山,氣溫零下十幾度的冬季,也無法阻擋我內(nèi)心的期盼。
驅車前行的路上,我一直被窗外寒肅的山景吸引,沒有了植被的裝飾,大山滿臉的褶皺就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像一個年輕時活躍在熒幕上的著名演員,在暮年謝幕回歸普通生活后,在客人面前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憔悴和豐富。憔悴的是凋落的容顏,豐富的是經(jīng)歷滄桑后的積淀。
車行至半山腰,發(fā)現(xiàn)背陰地的水泥路面上未消融殆盡的積雪,在車輪的碾壓下積成一層堅硬透明的冰,車輪只能在原地打滑,我們便只好把車停在路邊,步行爬山去尋找心中的城堡。
石勒(274年—333年),字世龍,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人,上黨武鄉(xiāng)人,十六國時后趙建立者,史稱后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年少時,行販于河南洛陽。后與汲桑等18人占山為王,人稱18騎,參與了西晉八王之亂。西晉光熙元年,投靠了占據(jù)左國城(今方山南村)劉淵部,受重用封為輔漢、平晉將軍。建武二年,率部攻下平陽后,與劉曜結仇反目。翌年,石勒建立后趙政權,自稱皇帝。他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重用人才,加強內(nèi)部團結,注重民族關系,贏得了民心,成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后趙建平四年,臨終遺詔:“后事從儉”。他與劉淵結盟時,曾活動于玉靈山。因見山之高大雄偉,具有王者虎視之氣,遂歸葬于此。
心中想著石勒當年建立后趙的歷史故事,不知不覺就到了頂峰之下,只見新修的石階蜿蜒盤旋,一直通到山頂,有個城堡坐落在山尖,遠遠望見一個“道”字醒目地書寫在外墻上,正想著怎么這里是一個道觀,腳下一滑,不由低頭看路,再不敢東張西望。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險能激發(fā)好奇心,然而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腳下的危險容易拉回遠視的目光,當目光聚焦腳下,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感。遠,對于許多人來說,就是阻隔,“非智與力不能至也”,是通過探尋遠方,激發(fā)對自我潛能的探測。
登上山頂,才知道這里不只是石勒的廟宇,而是一個“眾神廟”,北禪寺供奉有玄帝、石勒、菩提、圣母、彌勒、釋迦等,在眾神之中,鄉(xiāng)民把后趙皇帝石勒作為僅次于玄帝的第二位神供奉,至今人稱“石勒爺”。據(jù)資料記載:“石勒是亂世英雄,敗后漢、滅前趙,擒劉曜,是個厲害角色,很有軍事才能。他自稱,要是和劉邦同時,當臣屬之;若與劉秀并世,則要一較高低。他說,曹操、司馬懿從孤兒寡婦手中取天下,不是丈夫行事,不足取,他不會這樣做的?!?/p>
站在城堡中靠墻的任何一處高臺上瞭望四周,眼界都非常開闊。溝壑縱橫的地貌,即使在寒冬也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一眼望不到邊的體量中,承載了一方水土的靈秀。
今天,這里是一方歷史遺址,遺跡已經(jīng)被翻新的建筑遮蓋,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卻一直流淌在民間故事里,從一個側面見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山的時候,暖陽已經(jīng)鋪滿整座山頭,驅逐著這里的沉寂,陽光下的城堡亦發(fā)出柔和之光,似在迎接古老遺跡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