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之任之話孤獨
——讀季羨林《繁花落盡是孤獨》
□ 趙月琴
之所以選擇購買并閱讀這本書,一是緣于書名《繁花落盡是孤獨》,因為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偶爾會有真正的孤獨感襲上心頭,比如說,一想到未來獨一的孩子終將會離開你去別處過自己的生活,你的另一半也不可能時時處處與你一起面對所有的事情,同事甚至朋友,都只不過與你生活中的某一方面交集,你的現在和未來都必然會有一部分的時空只屬于你自己。你可能無奈,你可能抱怨,但你最終只有面對,孤獨地面對,并且努力在孤獨的面對中尋到新的出路,然后繼續(xù)孤獨地前行。于此,我想了解一下,別人的孤獨。沒有想到,竟遇到了季羨林先生。這也是我要說的二,二是緣于書作者。季先生的生平以往并不了解,只知是國學大師級的人物,在北大,其余并不知其具體。然而,這一回一下子讀到了季先生的生平自傳,一系列的囊括了其一生各個重要時刻的散文、記錄,一位可親的、努力的、有點調皮的、專家式的季先生站在了我的面前,讓我孤陋的人生又打開了一扇窗,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位可敬的老人。
季羨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 )官莊村,卒于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斗比A落盡是孤獨》一書,主要收錄季羨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中關于兒時成長、海外求學、回國任教、出訪治學、晚年雜想等方面的文章,可以看作先生對其一生奮斗的回憶錄。全書共有五輯,分別是“痛別慈母:故鄉(xiāng)記憶”、“踽踽獨行: 從清華到哥廷根”、“煢煢子立: 燕園耕耘”、“兀兀窮年:遲來的學術春天”、“浮世寂寥:三辭桂冠”。先生從山東臨清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以平實樸素之筆,記錄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經歷的美好與苦痛,豐富、坎坷而真實。他的一生,隨著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起起伏伏。到耄耋之年,在鮮花、榮譽和掌聲下所包圍的,卻是一份過于喧囂的孤獨。這份孤獨,包括專業(yè)的孤獨、離鄉(xiāng)的孤獨、靈魂的孤獨……而他,就在這孤獨中談笑風生,談生病,談死亡。
我最喜歡季先生說的一句話:“所為仔仔細細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 多一些溫柔,少一些莽撞; 總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獸性。如此而已?!?/p>
讀季先生的書的時候,我想的最多的時候,是人這一生究竟可以容納多少?我生在鄉(xiāng)村,后來在省城讀書,然后被分配工作到了另一個縣城。多少算是跳出了龍門。然而,我的天地不過縣城大小,比不得我的一些姐妹,她們窮其一生積蓄,在省城買房,讓孩子在省城的附中讀書,然后又考取國內的名牌大學,有的雖然沒有實現名牌大學夢,但是也懷著各種突出的心情把孩子送到了什么體校、藝校,過著與縣城孩子不同的生活。他的商業(yè)帝國,她的一方茶城,她的學區(qū)房內如舊時閑著的小姐太太般的打著麻將的生活,都與我的不同。我在小縣城的企業(yè)里也很拼,生活節(jié)奏不亞于北上廣一線城市,時間同樣是一天24小時,照樣拿出了每天1080分鐘來學習、工作,活得緊張而忙碌。讀季先生的書,我想到了最偉大的人也只能在某一時段出現在某一地域,做著大環(huán)境下的屬于自己的事情,當然,是否足夠努力和努力的方向、視野和格局則完全看自己。整本書中,季先生最獨特的經歷是在德國度過的十年海外漂泊生活。這十年,國內是抗日戰(zhàn)爭,國外也到處是戰(zhàn)火紛飛,他無處遁逃,偏居一隅,竟?jié)撔难芯苛耸甑恼Z言學,什么梵學、佛學、吐火羅文都研究過,這些經歷為他后來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奠定了基礎。
季先生在多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一直自謙,自謙于自己的家族、走過的路、做過的貢獻,但是,就是他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真實,展示了一個國學大師的胸懷、氣量、學養(yǎng)。他博學,學貫中西,在戰(zhàn)火紛飛鉆防空洞的日子里繼續(xù)夜以繼日地學習、寫論文;他苦悶,一直在思念母親,家里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所以,當他有機會為母親做點什么的時候,他的全心全意和俠骨柔腸也是感天動地;他思念一切屬于過自己的生活和記憶,他為他們留文字、留感覺、留念想,他帶著他們去趕生活、趕世界,并終究成為一名世界人、國際大師。
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他不刻意,他只是一直努力地記錄著,那些走過心靈的文字和經歷。他的古文功底深,時不時地顯示一下,讓你對他那份信手拈來的隨意引用歡欣、驚喜。他喜歡自然,喜歡貓啊狗啊鳥兒,還有春天的樹、夏天的葉、秋天的雨,還有池塘邊、湖邊、草地上那些苦學的孩子們。無論是國內,還是在國外,季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但他終究以他的不氣餒、不放棄,在天增歲月人增壽的日子長河里,將自己的生命近乎平淡、自然而執(zhí)著地燃至了九十八歲。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豁達、他的寬容。
讀季先生的散文,我知道他的功績其實并不在此。他是搞語言研究的,著有《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等著作數十部;翻譯了《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沙恭達羅》劇本、《古印度寓言故事集》、《羅摩衍那》7卷系列等作品……甚至在晚年的時候,他還經歷了父子翻臉之殤,然而,他在笑談生死的時候,仍然像莊子一樣地說了句“萬物方生方死”,即要在向死的日子里“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勇氣、引以為鑒、不致再蹈覆轍”;要真正認識到“人間正道是滄?!?、“時光流逝,是萬古不易之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于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是聽之任之……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2006年8月8日,95歲的季先生說:“因此,我希望活下去。豈止于此,相期以茶。”
2018年9月18日,當人到中年的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知道,人生之路,長也不長,我希望活下去,無論孤獨有多長,我愿傾一生之力欣賞其精致、精彩,豈止于此,相期以茶,相期以夢落、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