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席珍:凜凜風(fēng)骨浩然歌
□ 郭時鍵
曹席珍,字玉暉,系今臨縣大禹鄉(xiāng)府底村人。民國六年縣志載:清順治五年(1648)曹席珍中戊子科第二名舉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被擇候選知縣??滴醵辏?663),任湖廣鄖陽府竹溪縣知縣??滴跏辏?673)被提升為彝陵州知州,這時恰逢吳三桂叛亂,縣匪、川匪、房匪先后犯境,曹席珍率眾死守陣地,力盡援絕,為賊所俘。賊誘以高官,曹席珍嚴(yán)詞拒絕,受盡酷刑,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詞》,人稱臨縣的“文天祥”。處決之日,天地變色,賊懼而放之。平亂后朝議復(fù)職,因年老多病,曹席珍堅請還鄉(xiāng),不久病逝,終年74歲。
初治見效遇叛亂
竹溪縣,位于今湖北西部,鄂、渝、陜?nèi)〗唤绲那匕蜕絽^(qū)。明清之際,時局動亂,竹溪縣為鄂陜川(渝)毗鄰的偏僻山區(qū),山深林密,交通不便,匪患猖獗??滴踉辏?662),竹溪縣經(jīng)三省會剿才得以收復(fù),一年后,曹席珍到任竹溪縣知縣。初到任時,竹溪縣因戰(zhàn)亂民生凋敝,人煙稀少,曹席珍多方招撫流民,苦心經(jīng)營,才逐漸恢復(fù)縣治秩序??滴跗吣辏?668)曹席珍主持重修文廟,于廢址上建殿三楹,竹牖茅檐。他在任期間翻修儒學(xué),致力于振興教育。經(jīng)過十年辛勤治理,曹席珍政聲漸起,被提升為彝陵(今宜昌市)知州。
彝陵,扼制三峽,瀉激長江,為全楚的西門。這時三藩并撤,鎮(zhèn)守云南貴州的吳三桂已有反心。朝廷的檄文頻繁下達,上自西陵,下至九江,大小船只,都聚集到洞庭湖的西岸,船戶夫役,像螞蟻一樣聚集,致使谷米貴得像珍珠,柴薪貴得像桂木。當(dāng)吳三桂反叛的兇信傳來,人們?nèi)瑛B驚獸駭,哄然星散。湖南諸郡同時告陷,西起上庸竹山一帶,東至襄樊,地方官僚乘勢而動,哄然蹶起。襄樊的楊來嘉、鄖陽的洪福、竹山的謝泗、竹溪的馮元都蠢蠢欲動。特別是竹溪縣的馮元首謀背叛,欲將曹席珍擁挾入川,他設(shè)計騙曹席珍說:“我們將勠力同心,為地方死守,為此當(dāng)于關(guān)帝廟歃血為盟。我今已備好香紙,邀您速赴盟所?!辈芟渲涫窃p,便據(jù)臺不下山來,叛軍遂率眾來攻。曹席珍率家丁竭力死守,晝夜不懈。這時秦兵駐扎在距城四十里的白土關(guān),叛軍顧首瞻尾,不敢入攻。再有中軍守備劉斌,協(xié)謀造變,但因所率士卒不愿隨他入川,中途擁劫著他回城。馮元叛軍勢力窘迫,最后只好狼狽入川而去。
這次事件之后,文武將劉斌倒戈回城一事,呈報給荊州省督,文書由快馬飛遞,不幾日就到了荊州。曹席珍也將此事寫了報告由塘路送到府上,再由府上轉(zhuǎn)送到荊州。報告到了荊州督部后,省督對劉斌的報告已經(jīng)批復(fù),將劉斌超升三級,以參將身份管理竹溪的軍事。于是,上級在曹席珍后到的報告上這樣批復(fù):“文武申報時日皆仝,所到遲速互異,不便再行入告。”只得一獎云:“保印全城,忠義可嘉?!?/p>
馮逆去后,川逆隨后又來,吳三桂的大將王屏藩送來重夔道(四川省的一個道)的偽札,曹席珍對清政府忠貞不二,立即將這一情況申報本府并轉(zhuǎn)繳省督,省督批復(fù):“該縣前能抗賊拒敵,茲復(fù)守節(jié)不染,深為可嘉,尚當(dāng)益勵忠壯,以圖后效。”
川逆去后,房州(今湖北房縣)的叛軍又到。偽將軍楊來嘉送給曹席珍夔州府知府的偽札,曹席珍不為所動,又立即申報到本府并轉(zhuǎn)繳省督。招降被拒,叛軍即來硬攻,楊來嘉派叛軍都統(tǒng)洪福領(lǐng)五鎮(zhèn)十三協(xié)的大軍傾巢來打竹溪,危險關(guān)頭,曹席珍初衷不改,拼死力戰(zhàn)。
竹溪縣城在明末時毀于李闖王、張獻忠之亂,故清初竹溪的幾任知縣只能寄署于山寨之巔辦公。清初遼陽歲員趙完壁出任竹溪知縣時,就寄署在敖家寨。曹席珍出任竹溪知縣后,仍寄署敖家寨理一縣事務(wù),執(zhí)政達5年之久。直到康熙七年(1668),朝廷在竹溪建立了軍事組織——竹溪營,并配備了游擊、守備、千總、把總等軍官,常駐兵員480名。曹席珍也建立了兵卒達800名的縣級隊伍。由于無石砌的城池,大敵當(dāng)前無據(jù)可守,于是,曹席珍與守備劉斌離開縣城分兵把守,劉斌扎營于桐溪,曹席珍率眾扎營于中峰寨。
依險據(jù)守中峰寨
古竹溪縣志記載:“中峰寨,縣西、距城三十里”。在今蔣家堰鎮(zhèn)甘家?guī)X村之南,屬三合農(nóng)場特產(chǎn)隊的管轄地。該寨四周群山環(huán)繞,僅前后設(shè)兩門,前門城墻高聳,位于僅能容足的峭壁之上,后門臨于絕壁,實為險絕之寨。中峰寨明末就已修建,主修人為甘氏家族。
甘氏家族祖為官宦,早年移居竹溪,明末已發(fā)展為當(dāng)?shù)赝澹砣宋餅楦世^芳。據(jù)史料記載,甘繼芳忠勇剛毅,為人慷慨大方,富有謀略。明末戰(zhàn)火使老百姓頻遭劫亂,很多人只好逃進深山老林躲避。甘繼芳便糾合殘存百姓,挑選精壯者,加以訓(xùn)練成為鄉(xiāng)勇,組成民團,戰(zhàn)火燒來時共同抗擊,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就各回鄉(xiāng)里務(wù)農(nóng)耕田。這種兵民一體的做法在甘繼芳的主持下,一直堅持了十多年,直到大清王朝的建立。
興安鎮(zhèn)(今安康)總兵段某知道甘繼芳忠勇可堪重用,便行文任命他為竹溪守備,負(fù)責(zé)防守今中峰、蔣家堰一帶。甘繼芳忠于職守,竭力防御和迎擊來犯之?dāng)常怪裣@得一段時間的安定。
康熙初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已勢成割據(jù),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帝作出了撤藩決定。吳三桂首先發(fā)難,其他二藩隨之反叛。吳三桂在云南起兵后,由云南、貴州攻入湖南、四川。南方乃至長江流域、西北各省,皆有藩王或?qū)㈩I(lǐng)予以響應(yīng)。在鄂西北,谷城總兵楊來嘉、鄖陽副將洪福、竹山游擊謝泗、竹溪游擊洪源,群起響應(yīng),一路攻城掠地,在占據(jù)襄陽和鄖陽治下各縣之后,又領(lǐng)兵向竹溪殺來。
但在偏遠(yuǎn)的竹溪,一路勢如破竹的叛軍,攻勢卻受挫——他們既攻不下劉斌守衛(wèi)的桐溪,又攻不下竹溪曹席珍領(lǐng)導(dǎo)下與甘氏家族為主力的地方民團武裝共同英勇頑強抵抗的中峰寨?!吨裣h志·善行》篇記載:“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逆余孽楊來嘉等叛,據(jù)房陵、竹山,四出攻掠,獨溪邑以芳(甘繼芳)在不能犯,賊憤甚?!?/p>
叛軍屢不得逞,十分惱怒,便于當(dāng)年8月糾集萬人來攻打竹溪。曹席珍與守備甘繼芳同心協(xié)力據(jù)守,一場血戰(zhàn)就此拉開。
浴血奮戰(zhàn)顯忠義
守衛(wèi)戰(zhàn)自康熙十四年8月19日攻圍起至9月28日,叛軍百計不下,師老糧匱,賊亦悔退,后來叛軍撤去圍攻桐溪寨劉斌的兵力,合并起來同攻中峰寨。至次日酉時,云梯百道,蜂擁蟻附。寨上木石亂下,死傷者填滿壕塹,不可勝計。偽副將火攻營戴德率領(lǐng)槍手三千,每排五百,前排聲絕,后排繼攻,聲震山谷,鉛子流火,矢下如雨。頃刻之際,立死于炮火之下的有曹席珍的弟弟曹杰、侄兒曹啟東等,家丁張永祚、楊成等,寨民陳泰、孔木匠等,衙役門子徐祿、何天祚等,左右前后,積尸三、四十余具。偽城守備副將馬更奇攻寨時,腦中大石,滾斃寨下,賊勢大阻。之后偽鐵騎鎮(zhèn)楊開運督賊舉火來燒寨樓,火起炎發(fā),立身無地,賊遂百道蟻登,攻上寨來,守寨的除婦女落下寨外死傷外,合門盡遭叛軍屠殺。曹席珍最后退到中峰絕頂,來到靈廟下,這里地勢斬削,最為險峻。怎奈親疏都已戰(zhàn)死,左右無人,曹席珍力盡被俘。
64歲的甘繼芳也同時被俘,叛軍勸其投降,甘繼芳不屈,厲聲大罵:“甘繼芳好男子,肯從若輩做賊哉?若輩釜魚游魂,立見齏粉,惜吾不能手磔汝耳!”叛軍被罵得惱羞成怒,殺了甘繼芳。
見全家陣亡,曹席珍大罵叛軍,以求速死。賊卻以為奇貨可居,反縛后抬至營內(nèi)。曹席珍幾天不語不食,未得就死,延至十月初九,被解送到常德澧州。到了房陵縣,曹席珍被下獄禁錮,備受非刑,關(guān)閉兩月有余,聽候發(fā)落。后偽令下來,詐稱讓他釋放還官。曹席珍義不受辱,卸下刑具后即潛夜逃至白土關(guān),已進入了秦地。
白土關(guān)的守將余未都,一直與曹席珍相鄰為官,是十分深厚的朋友。余未都當(dāng)年自粵東守備升任白土路游擊路過竹溪時,曹席珍曾贈裘給資,設(shè)宴款待,他到任后兩人你來我往,關(guān)系最密。于是,曹席珍與余未都暗通線索,計就內(nèi)應(yīng)。沒想到在大敵壓境之際,余未都會反目。為了自保余未都將曹席珍解交給洪福,致使曹席珍再入網(wǎng)羅,用重刑之后,叛軍將半口鐵鈕用斧打合,解送曹席珍到房陵,遂致曹席珍左手筋斷,腕骨軋出。行至竹山縣南江上庸驛時,曹席珍血肉腫綻,寸步難移。在驛內(nèi)休息時,曹席珍料想押回去兇多吉少,忍痛在驛前廟壁上題下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詞》古風(fēng)一篇,《滿紅紅》詞一闋。如今《滿紅紅》詞已無處可尋,古風(fēng)《絕命詞》刊登于民國六年的《臨縣志》中,現(xiàn)摘登如下。
正氣浩然《絕命詞》
昆明池水橫六詔,中有長鯨尾不掉。
西南風(fēng)鶴過湖湘,妖氛一夜?jié)M邊徼。
我家山右尹楚水,十載楓林始量徙。
全創(chuàng)門戶數(shù)西陵,未及交代軍聲起。
庸竹綿亙到襄樊,長漢一千二百里。
偏裨鎮(zhèn)師與三軍,盡是八閩謫戍子。
潮聲夜半卷隕關(guān),鳥語狐鳴滿漢南。
高官大爵爭來啖,不信常山人姓顏。
水冷金寒性所成,誓將只手答圣明。
內(nèi)外援絕四十日,嗟兮帳外皆楚聲。
闔門義士同日死,血頸模糊當(dāng)路橫。
床頭刀頭總氣盡,刻木東蒲莫問姓。
任爾碎首與流腸,羞向灶養(yǎng)丐余命。
朔風(fēng)冽冽雪花急,關(guān)木嬰鐵解房國。
讀書萬卷取義難,悠悠生死何足說。
系命飛報武陵路,幽系房獄無朝暮。
夢魂夜到睢陽臺,傷心誰復(fù)辭霧露。
臘盡冬回春到頭,令下還官許釋俘。
共說反面偷生好,讀史曾笑滿武秋。
月黑冒險度秦關(guān),襁鹿初奔說萬難。
堪恨余逆通線索,反面成仇縛送還。
重罹羅網(wǎng)再撈掠,血肉風(fēng)飛俱見骨。
半口鐵鈕斧合親,左手筋斷右骨折。
風(fēng)吹枷鎖兩做囚,猙獰鬼卒互輪流。
上庸城外南江水,欲葬魚腹不可求。
寒熒明滅照破肉,啾啾如聞鬼夜哭。
雙眸開合不能言,潛將甲子算太乙。
兩葉重華日正中,四海何地不呼嵩。
但能勵得霄鴻志,不怕蚩尤萬丈峰。
曹女盡節(jié)舍身巖
曹席珍被押解到房陵后,鎖到賊轅門的左側(cè),他料定必死,恰逢楊、洪兩賊鬧矛盾。五日后貼出告示:初七日處決竹溪知縣曹。到了初六日,舉城發(fā)生火災(zāi),燒得片木不存。初七日這天,楊逆盤腿正坐,劊子手綁縛著曹席珍,正要赴西市處決時,忽然又傳來了釋放令。
曹席珍被釋放一方面因為初六房陵全城發(fā)生火災(zāi),叛軍以為是天意,故不敢殺他;另一方面因洪逆的記室官游超將曹席珍的題壁詞抄報回來,不意內(nèi)有孝廉辛鐘英(楊開運為了教育他的兒子,將辛鐘英劫擁入房陵,強聘為私家教師。為此,辛鐘英恨賊人于骨髓)見到曹席珍的題壁詞后,大生憐憫,跪于楊開運面前,懇求釋放。曹席珍事后方知其中原委。
曹席珍被釋放后,偽房陵知縣陳耀將曹席珍安頓到城西南三十里的撒海堰。曹席珍衣食俱乏,只有采食豆瓣、蛾兒腸、水芹、黃精、蕨粉等糊口延生,面目盡皆浮腫。到后來賣藥賣卜,茍活到康熙十七年(1678)。時年,清廷大兵四面進剿,賊拔營連夜逃走。收復(fù)房陵后,曹席珍首先拜見全省的軍事首領(lǐng)楊佟,又將受到的苦難摧殘報告了總督和巡撫。三院官署奉督部之令,讓府道兩級官員詳驗曹席珍的傷痕,經(jīng)查驗確具實情,最后將他的事跡出具聯(lián)合報告上奏朝廷。曹席珍僑居樊城,旅資全無,其艱窘情狀,如同乞丐一樣。且年逾七十,有病在身,喘息不續(xù),于是,堅決懇求歸家。
在中峰寨保衛(wèi)戰(zhàn)中,值得一提的是曹席珍15歲的女兒。寨破之時,曹女為防俘虜后受辱,從絕壁上飛身跳下而亡。竹溪縣志《烈女》篇中,清朝烈女排行榜上,曹小姐排名第二。志云:“寨破,曹公被執(zhí),女懼辱,墜巖死,至今俗呼為‘舍身巖’。 邑增生陳作霖字喜亭者,曾作一詩《舍身巖》:“一縷寒煙鎖白楊,舍身巖下水茫茫。憐他十五嬌兒女,贏得空頭草木香。”至今海拔千余米的中峰寨成為縣里的一處古跡勝地,里人立亭其上,左有“舍身巖”,即曹侯女盡節(jié)處,右有方石盂,清泉流出,不竭不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