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袁敞碑》的發(fā)現(xiàn)與鑒藏
□ 王木鐸
民國年間,在河南偃師發(fā)現(xiàn)了兩通著名的東漢石刻《袁安碑》《袁敞碑》。袁氏父子的這兩通碑,引得當時多位金石聞人介入鑒藏,有真贗之爭,有欲得而不能,紛紛揚揚,煞是熱鬧。
首先被發(fā)現(xiàn)的是《袁敞碑》,全稱《漢司空袁敞碑》。東漢元初四年(117年)刻。已殘。殘石高75厘米,寬68厘米。篆書10行,存70余字。洛陽郭玉堂在《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中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偃師(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西南廿余里辛村、閻樓村之間發(fā)現(xiàn)。石初被鄉(xiāng)人用為槽基。洛陽縣前街(今民主街)楊克儉前往收公,食以數(shù)千錢得之。經(jīng)雷明德(洛陽老城人)轉(zhuǎn)售羅振玉。鄞縣馬衡以敞字叔平與己字同欲得之,未能,以為憾。石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袁敞碑》發(fā)現(xiàn)后8年,《袁安碑》又被發(fā)現(xiàn)。碑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刻。上下皆殘?,F(xiàn)存碑高139厘米,寬73厘米。中有穿,居第五六行、第七八字之間。小篆體,10行,存15字,下截殘損,行各缺一字,存139字。郭玉堂在《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中記載,《漢司徒公袁安碑》,民國十八年(1929年)發(fā)現(xiàn)于偃師城西南廿余里辛村東牛王廟中,地在洛陽故城東南。背面有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刻字。初置神像前為供案,字在下面無人知為古石。民國十七年(1928年)此廟為小學校舍,鄉(xiāng)人(一說學童)夏日午憩,仰視有字,傳知為漢石。次年村人任繼斌初以拓本傳世。此后《袁安碑》屢有隱顯??箲?zhàn)時,騰沖李根源于1932年4月應邀赴臨時首都洛陽參加“國難會議”期間,曾察看《袁安碑》。李氏自編《曲石唐志目》云:“民國二十有一年(1932年)春,余游洛下,周歷北邙,獲唐志九十三石(并見魏墓志七八方,造像數(shù)軀,漢篆袁安一石,索價過昂,無力購置)載之過江,藏于敝廬,編成目,略備世之同好者觀覽焉?!?934年4月,碑被移至于偃師縣教育局。1938年,地方豪紳孫經(jīng)武等人組織文物保管委員會,將碑劫掠,石復又不知去向。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十多年,中共偃師縣委書記馬力到該縣緱氏區(qū)(今緱氏鎮(zhèn))工作,在區(qū)政府院內(nèi)始重發(fā)現(xiàn)《袁安碑》。嗣后,該碑入藏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如今,《袁安碑》作為河南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研究。
《袁安碑》《袁敞碑》(簡稱二袁碑)發(fā)現(xiàn)之后,學界對其真?zhèn)伪阌胁煌J識。余杭章太炎先生在《與馬宗霍論近人偽造碑版書》中以為贗作,載《制言》半月刊第四十三期,時在1933年2月。他認為二袁碑雖為篆書,肥俗特甚,乃近人效趙之謙書者所為,雖間摹《三公山碑》《少室石闕》筆勢,而俗媚在骨,不類漢篆的嚴肅方重,且有數(shù)字不合篆法。又特別指出,袁安為漢之名相,事業(yè)赫然。卒后十數(shù)年方立碑,其門人故舊應予其上歌功頌德,而碑但敘官資,不述功績,不合其時立碑溢美之風,而斷其為贗。歐陽輔在《集古求真》中亦謂《袁安碑》為偽造。馬衡初見《袁敞碑》因石殘甚,文字不全,不知其為誰人碑。又初見《袁安碑》墨本,疑為偽造。1924年,馬衡取二袁碑反復研究,參閱《后漢書》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等紀,又從碑式、行文、書法等方面考量,始確認二袁碑皆真,二碑同時,且為同一人所書,安為敞之父也。遂撰寫《漢司徒袁安碑跋》《漢司空袁敞碑跋》,后輯入其所著《凡將齋金石叢稿》。再后,張彥生先生《善本碑帖錄》亦確認二袁碑為漢石無疑?,F(xiàn)今對二袁碑之真已無異議。
二袁碑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袁安為有漢一代名臣,其籍里、家世、官履、政績,典籍多有記述。碑中所述履跡,與史記基本相合。安曾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又歷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職,位列三公,以正直嚴明著稱。馬衡先生特云:“安除郎中及給事謁者見《后漢紀》,惟《紀》作為郎謁者爾。和帝加元服為永元二年(公元90年)正月甲子事,詔安為賓見《東觀漢記》。召公,《傳》作邵公,當以碑為正。”再謂:“拜司徒之月日,《章帝紀》作癸卯,碑作己卯。按元和四年(公元87年)六月己卯為十三日,不值癸卯,即此亦可作為不偽之證也。”于此,又見碑可正史所記之誤。《袁敞碑》述袁敞曾歷步兵校尉,本傳不載;“歷將作大匠”本傳作“歷位將軍大夫侍中”疑“將軍”乃“將作”之誤。此皆可補史正史。如此二袁碑的發(fā)現(xiàn),實在是學界一大幸事。
二袁碑又有著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自秦李斯創(chuàng)立小篆書體,篆書即成為當時的官家書體,出現(xiàn)了《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嶧山刻石》等一些名碑。至漢代,篆書漸次式微,隸書大行于世。一些重要碑刻如《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著名的摩崖石刻如《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等都是隸書作品。著名的篆書碑刻,除了登封的《少室石闕銘》《開母石闕銘》、元氏篆隸相兼的《三公山碑》外,恐怕二袁碑就是僅存的碩果了。秦代小篆,多為長方體,結(jié)體上密下疏,轉(zhuǎn)折處圓通流美,線條細勁遒麗。而漢篆一般為長方體或方體,結(jié)體方正平勻、轉(zhuǎn)折處有圓有方,以方折居多,線條沉穩(wěn),勁健挺拔。袁氏二碑,正是體現(xiàn)了漢篆的典型風格,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一經(jīng)面世,便受到了書界的重視。啟功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道:“至于小篆一體的特點,在于圓轉(zhuǎn)勻稱。它的點畫,又多是一般粗細。寫的碑版中,似乎不易表現(xiàn)什么宏偉的氣魄,其實卻并不如此。例如《袁安碑》,即字形并不寫得滾圓,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穩(wěn)重的效果?!笨傊?,二袁碑確是學習漢篆的極好范本。
據(jù)《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