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亚洲,天天色天天拍,久久亚洲久,在线成人一区,日本中出中文字幕,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呂梁新聞網(wǎng)首頁  > 首頁  > 文藝

拾柴

□ 李 峰

2022年07月31日 11:17:11 編輯:

拾柴, 是我童年里的一段美好記憶。

以前,在縣城里居住的人家,都是大雜院。家家戶戶都要靠生火來取暖做飯。農(nóng)家房頂?shù)臒焽枥?,都冒著炊煙。那一縷一縷的炊煙,就是我們常常記在心里的鄉(xiāng)愁。它是我們的溫暖,是我們的衣食。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里,柴,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生火,就要有柴。生火時,須先把柴點著,才能引燃炭。柴又有好幾種,那些干蒿草、高粱玉米干葉子,我們叫“毛柴”或“毛柴疙渣”,此等柴,就等于是一些柴的邊角料,只起一些引燃的作用;真正的柴是指高粱、玉米、棉花稈,還有高粱、玉米茬子。至于那些用木頭劈下的柴,那是柴中的貴族,我們稱“硬柴”,相當(dāng)于一桌酒席中的“硬菜”,類似于菜中的鮑魚、燕窩、魚翅。一般人家是燒不起的,要用也是精打細算的,掐著用一點。

平常人家生火,大量用的是高粱、玉米、棉花稈,還有高粱、玉米收割后,留在地下的那些茬子。我們要拾的柴,主要就是這些。收倒秋后,農(nóng)民們把那些玉米棒子和高粱就都收到自家的院子里,晾曬干后,便囤積起來。站在地里的就只剩下那些玉米稈子和高粱稈子,一排一排的空空落落的。那時,我就和父親借上鐮刀,去地里割這些桿子。一般是父親割,我負責(zé)歸整捆綁。這種鐮刀很鋒利,使用不當(dāng)或姿勢不對,都可能砍到腿上。使用鐮刀時,必須是斜著往上割,割完后,茬子上留下的是斜面。如果是平著使用,一使勁就會砍住腿。事實上是,鐮刀越鋒利,越省力氣,越不容易傷到自己。每次借來鐮刀后,父親都會把刀刃蘸上水,在磨刀石上磨一遍,然后,用大拇指在刀刃上一掠。試試鋒芒,刀刃磨快了父親才使用。

捆柴,也有專門的捆法。先把一根水份大的濕柴桿子,平放在地上,用腳踩扁,就當(dāng)是捆柴的繩子,我們土語叫“腰子”。然后,再把割下來的桿子,平放在踩扁的那根柴上。能捆多少,要根據(jù)那條“腰子”的長短來決定。當(dāng)然,也還要結(jié)合拾柴人的體力。捆柴時,要先把柴桿擼緊,再用一個膝蓋抵住那些擼緊的柴,雙手把那條“腰子”擰一圈,把多余的兩頭“腰子”塞進去,才能捆綁結(jié)實。往小平車上裝柴,也有竅道。柴裝的太靠前了,拉車的人就會感覺很沉很沉,因為那些柴都靠近了小平車的轅,重量自然就會傳感到拉車人的雙臂。如果裝的太靠后了,重量又都到了車尾,也很費勁,一不小心,就會把車尾翹起來。如果是小孩子拉,還會把拉車的小孩也翹的雙腳離開地面。我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惹得父親一陣好笑。正確的裝法是,把柴均勻地碼在小平車上,適當(dāng)?shù)陌衍囄膊糠侄嘌b一些。這樣,拉起來就輕松,我們叫“拉輕”。

有一次,我們裝了一車玉米稈 子。我?guī)透赣H把車子推出了莊稼地,走到平路上時,父親擦了擦臉上的汗,對我說:你爬到柴后面吧,裝的靠前了,卸下來重新裝就更費事了。我爬到柴上時,父親又駕起了轅,氣喘吁吁地拉了起來。我知道,哪是什么裝的靠前了,分明是爸爸見我累壞了,心疼了,才讓我爬在靠后的柴禾上。那時,我真想快快長大,也能駕起轅拉柴。

刨茬子是個體力活。人家把玉米稈子收割了后,地里就留下了一行一行的茬子。茬子就是玉米的根系部分,經(jīng)過一個夏秋的生長,這些茬子深埋在地下,通過它向玉米供應(yīng)著養(yǎng)分。埋在地里的茬子,就像一個一個伸向土地的爪子,很結(jié)實牢固。刨茬子要用镢頭,一個一個刨。為什么要刨它呢?茬子露在地上的部分,是一小截玉米稈子。深入地下的根系,像一根一根玉米的毛細血管。地底下的這一部分,晾曬干后,最適合在灶膛里引火,一點就著。如果,純粹燒稈子,不好一下點燃。刨茬子下镢頭要精、準、狠。一镢頭下去,要一下子就剛好刨在茬子的外沿。多了,茬子帶的土球就大,刨出來抖土就費力費事; 少了,就會把茬子根系刨爛。刨的淺了也不行,光剩下一截茬子玉米稈,不好燒。因此,刨的久了,自然也就很老道了。一般是父親在前面刨,我蹲下跟在后面拾。邊拾邊磕掉茬子上帶著的泥土,每個茬子都要磕的根系都松散開來,像一根一根剛挖出的人參。

茬子刨好后,往車上裝也要得法。裝茬子要分層,一前一后裝,就是說不能一順子裝,要茬子稈對茬子稈,一個茬子根背向?qū)α硪粋€茬子根。另外一層,方向正好相反。這樣裝起來的茬子垛,就是個平平整整的長方形的,不容易翹。否則,裝到一定高度就會坍塌,前功盡棄。撿回來的這些茬子,由于長期埋在土里,水分很大,必須攤在院子里晾曬幾日,等水分基本瀝盡,才能堆起來存放。否則,茬子根部捂在一起,時間長了,經(jīng)太陽高溫一曬,就會發(fā)霉,甚至腐爛。我們家的茬子曬干后,是要放到窯頂碼放的。一般是父親在窯頂碼茬子,我們兄弟幾個負責(zé)從院子里,通過窯坡往上運送。窯頂?shù)牟缱哟a的很高時,父親也會把我們抱到茬子垛上瞭望遠方。這時,近處的能看到家家戶戶房頂?shù)臒焽枥锩爸U裊炊煙,遠處還能看到繁華熱鬧的縣城。

拾棉花棍,也叫夾棉花棍。秋天,棉花成熟后,農(nóng)人把棉花棍上的棉花都摘了,剩下長在地里一溜一溜的棉花棍,就可以夾了。在我家的柴禾中,棉花棍就頂木頭劈柴,我們叫“硬柴”。棉花棍放在火里,很耐燃,燒起來勁也很大。早晨熬稀飯和中午煮面炒菜時,填一把棉花棍進灶膛,爐火頓時燒得通紅,時有“劈哩啪啦”的聲響。這種柴數(shù)量比較少,我們總是省著用,關(guān)鍵時候用大火時,才抓一把。棉花棍不能用鐮刀割,要夾。工具就是在一根直徑一寸左右的木棍上,鑲一個鐵夾子。這個鐵夾子樣子類似扁S形。鐵夾子一頭鑲進木棍里,另一頭用彎的部分,夾棉花棍。夾棉花棍時,一手揪住棉花棍的頂部,一手把鐵夾子卡住棉花棍的底部。夾時,卡棉花棍的鐵夾子,要猛地閃一下,才可以從地里把棉花棍連根拔起。把夾好的棉花棍拾回家后,棍棍上有時也還有沒摘盡的棉花,或許是摘過一遍后,還有一些苞未全部開花。剛好在我們夾棉花棍時開了,這些棉花還可以再摘下來,收攏在一起。母親會把它們拿出去彈了,或許還能做個小棉被心。

割玉米、高粱稈,刨茬子、夾棉花棍,這就是我兒時拾的柴。這些柴都得用一輛小平車,從地里拉回家,晾曬干后,運送到窯頂,碼得整整齊齊,這就是一年燒的柴。別人家拉柴,要向單位或其它人家借小平車,我們家,因爺爺是木匠,自己就造了一輛小平車。只是別人家的小平車輪胎是打氣的那種,而我們家的小平車車輪子是木頭的圓轱轆,圓轱轆上箍了一圈膠皮,雖說自己有小平車方便,也能用,但拉起來挺費勁的,主要是因為沒有氣 胎。可能是為了省錢的原因吧,每次拉柴,大部分是父親先把柴從地里拉出去,這一段路基虛,最費力氣。接下來到了平路上,才讓我拉。我拉時,父親也要習(xí)慣性地在一邊推著。有時候,車上的柴禾沒碼好,父親就要把倒在一邊的柴禾扶正,生怕裝在車上的柴禾歪了偏了,車子翻到一邊去,或拉起來不平衡。

現(xiàn)在,那些高粱、玉米稈和茬子,到了秋天,都秸稈還田了。我們的家里,也接進了集中供熱。有時候,拆下一些木條包裝箱時,總想,這些木條要放在那個年代,比棉花棍棍還易燃耐燒。可惜,沒用了,連收破爛的也不肯要。而這些越是沒用,我對那段時光就越留戀。那段拾柴的日子,多年來,一直燃燒著我的童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