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筆記4
車人贊歌
□ 白軍君
后人解讀《詩經(jīng)》,總是強調(diào)“經(jīng)”的成分,而忽略了“詩”才是本質(zhì)。這樣自然就把“詩”讀“死”了。
原生的,野性的,自然的,純粹的……“風”,才是《詩經(jīng)》中“風”的文學審美品質(zhì)。
來,專門說《伐檀》。
《魏風·伐檀》的主旨眾說紛紜,幾無定解。依我看,《伐檀》就是一首贊美詩,贊美了如君子一般敬業(yè)精業(yè)、技藝精湛的車人“不素餐”,是對古代從事造車行業(yè)“車人”的禮贊。
《伐檀》三章,各章分別以“伐檀”“伐輻”“伐輪”開筆,且都以“坎坎”修飾,節(jié)奏感鏗鏘有力。前兩句敘事,第三句描寫抒情——
河水清且漣猗。
河水清且直猗。
河水清且淪猗。
顯然,“河清”是句子里的中心詞。全詩三章都用河清領起。這就為全詩定下了剛柔交織、樂觀豪邁的情感基調(diào)?!斗ヌ础肥俏猴L,魏國位于黃河流域,“河”在《詩經(jīng)》中多作黃河解。自古河清象征政治清明,海晏河清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各章第三句抒的什么情自然一目了然矣。每節(jié)中的第三句都是對前二句敘事所作的情緒和情感色彩維度上的歸結——美麗的檀林風光,節(jié)奏歡快的鑿木聲,碧波蕩漾的河水,歡愉勞作的工匠們。字里行間哪里有絲毫的不滿情緒呢?責問、憤怒和憂傷又從何說起。
要準確理解《伐檀》,就須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回到《伐檀》反映的那個遠古時代。當時,社會形成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分工,專門造車的人被稱為車人,是一種技術含量高、收入高、社會地位也很高,受人尊重羨慕的職業(yè)。據(jù)春秋末代齊國人的著作《考工記》記載,在周代,馬車已不僅是王公顯貴出行游獵時的代步工具,還是生產(chǎn)中最重要的運輸工具,尤其是戰(zhàn)爭中的主要“攻守之具”?!犊脊び洝愤€說,制車業(yè)是周代集大成的綜合性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是制造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集中反映。
請問,在哪一個時代有誰會對掌握先進技術能夠制造出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運輸)或尖端軍事武器(戰(zhàn)車)的高端技術人才抱有仇視的態(tài)度呢?遍讀史書,答案只有兩個字:沒有。凡是持反對態(tài)度者,就是阻止生產(chǎn)力發(fā)展,反對社會進步,開歷史倒車??资ト水斎徊粫研麚P此種落后觀念的詩作入編《詩經(jīng)》。
那么,為什么“伐檀”“伐輻”“伐輪”三種不同的動作之后,“檀”都“置之河之干(側、湑)兮”呢?
這要從制車的工藝流程說起。
車的重要核心部件是車輪。車輪又細分為轂、輻、牙。木材大多是直的,車牙、車轂形狀為圓形,如何在技術層面解決這個問題呢?辦法是,先用河水浸泡木材,使其富有彈性而變軟,在制作輪牙彎曲木材時不會爆裂。制作車轂,鑿挖榫眼極有講究,要標記樹木的向陽面和背陽面,因為兩面木質(zhì)紋理密致堅硬不同,為了求得受力均勻,先用河水浸泡木材,然后用火烘烤木材的背陽面,這樣處理過的木材用作車的輪軸時吃力勻稱,使用堅固,不會輕易散架。我出生的村子直到上世紀八十年初期仍舊沿用以水浸木以火烘烤制作犁具的古老方法。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伐檀之“伐”是砍的意思。伐輻、伐輪中的“伐”是開鑿之意,引申為制作。
再說一說“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自古以來,這一句是《伐檀》主旨爭議的焦點。
《詩經(jīng)》中“君子”一詞在63首詩中出現(xiàn)過,明確指統(tǒng)治者的不過十幾首,就是把指代貴族階層的算在內(nèi),也不過24首,而且集中在“雅”“頌”詩中。其余39首都在“風”詩中。概括起來,《詩經(jīng)》中的“君子”語義有三:指在位者;指有才德的人;指男子。而在先秦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中,君子基本上是指德才兼?zhèn)涞娜?,或者專指品德高尚的人。君子直指丈夫和女子愛慕的人,集中在《詩?jīng)》“風”詩中。
綜上,“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就是一句肯定的陳述句,毫無反問的語氣,翻譯過來就是,那些君子啊,不是白白吃飯的。
我們讀《詩經(jīng)》中的“風”詩,千萬不要忘記它們就是古人活潑潑的一團精氣神,它的屬性是原始的,野性的,真誠的,淳樸的,古人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和花哨。
讓我們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一首完整的詩歌作品,在內(nèi)容上必須具備連續(xù)性和延續(xù)性,所依托的是語言的秩序感,也就是語言的邏輯。是語言的邏輯把意象、意蘊、意境統(tǒng)領和組織起來,使詩歌語出有據(jù),情有可依,散而不亂,零而不碎,這樣,使詩歌作為文學樣式保持了詩意的完整和整體形式的審美。
簡單梳理一下《伐檀》的意脈,找出詩歌內(nèi)在語意邏輯。前三句是一部分,后面六句是另一部分,這兩個部分在意境上毫不“粘合”,在內(nèi)容上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留下的空白實在太多了。
合乎情理的解釋應當是,《伐檀》是一首有樂器伴奏的樂歌,演唱形式是典型的男女聲對唱,前三句男聲演唱,后六句女子演唱,前后兩部分內(nèi)容上都是贊美車人是君子這個主題,情緒上是“粘合”的,深含著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禮贊。所謂峰斷云連,辭斷意屬。不要忘記,《詩經(jīng)》最初是詩和樂的結合,歌之詠之舞之蹈之才是它直觀的呈現(xiàn)方式。
讓我還原到《伐檀》演唱時激情洋溢的盛大場景。
男唱: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邊啊,
河水清清微波轉呦。
女唱:
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
那些君子啊,
不是白白吃干飯啊。
附: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